还记得2019年那部刷爆全网的“台剧天花板”《我们与恶的距离》吗?
今年四月份,《与恶》导演林君阳带着他自编自导的全新现实主义抗疫题材电影归来。
或许是目前新冠疫情余威尚在,这部影片仿佛自带热度和流量。
但这部电影并非讲述新冠疫情本身,而是聚焦了20年前非典时期发生在台湾省的“和平医院封锁事件”。
《疫起》
影片的故事从胸外科医生夏正一个霉运拉满的早晨开始。
原来这天正是夏正五岁女儿的生日。夏正给女儿准备礼物不算特别有诚意,但他还是不等交班就早退离院回家。
然而天不遂人愿,一台突如其来的紧急手术转眼就将夏正叫回了医院。
夏正不会想到,就算他仅完成了手术关键部分就抽身离开,完全将收尾工作交给了助手,也还是跑不过非典疫情在医院内蔓延的速度。
随着政府一声令下,医院所有出入口完全封闭,医院内的所有人,医护、病人、家属,甚至连刚刚载过夏正的出租车司机都一起被困在了疫情爆发的中心。
夏正再一次对家人失约,他在打给妻女的电话中以医院有病人生病需要医生照顾为由为自己开脱,而事实仿佛并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大疫当前,夏正的第一反应是躲和逃。他尽可能远离科室,一个人躲在医疗器械仓库中,甚至还动用关系希望能够第一批撤离医院。
确实,此时的夏正没有一点“医生的样子”。
除了夏正之外,医院中其他的医疗工作者仿佛分成了两派。
一部分医护不愿照顾SARS病患而罢工示威,甚至翻窗逃离医院。
但也有以胸外科男护士安泰河与他的女友,同时也是胸外实习医师的李心妍为代表的少部分医护人员拼命坚守岗位。
在MBTI的16型人格中,安泰河仿佛具有典型的ISFJ人格,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守护者,是那种既照顾病人身体又照拂病人心灵的完美医疗工作者。
或许是父母手足在灾难中丧生的巨大变故使这个本就感性的人更加坚定了信念,他开始竭尽全力拯救病患,力争至少让这些患者和家属能够有机会郑重地道别。
他会为了说服身患绝症的病患和家属积极治疗而苦恼,也会因为病人抢救失败而痛苦。
甚至以成为无国界医生为理想,情愿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冒别人难以承受的风险也要拯救更多人。
所以就算是他被同事以去过风险区为理由排挤到危险的隔离区工作,他也没有过多怨言;就算后来他真的在隔离区感染SARS,他也拖着病体来救治其他病患。
以现实的视角来看,若将普通人真的置于片中情境,可能大部分人既做不到安泰河那样绝对的大义凛然和无私奉献,也不会像罢工者一样做的这么绝。
而在“怕死”中又有微弱的一丝“英雄主义”的夏正,才是现实中大多数人的代表。
促使夏正转变的三次事件中,隔离区的女护士在坚持,李心妍在坚持,就连记者都冒着感染风险坚守医院。
所以在撤离医院前的最后一刻,听到隔离区有病人需要手术但没有医生愿意去支援时,夏正才会挺身而出。
这一次,他终于做出了和安泰河一样的决定。
就算他稍后发现自己也已经感染,他也选择优先拼尽全力挽救病人的生命,要作为一个称职的医生与自己的患者共患难、共进退。
故事的结尾,安泰河成功救回了隔壁病房的重症病友;而夏正也践行了自己曾对女儿说过的“谎言”,完成了身份和人格的升华。
影片的叙述到此为止,但导演林君阳将片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呈现在了歌曲《不再可以》的MV中。
同为抗疫题材,《疫起》自然无法逃脱与《中国医生》等影片的横向比较。
不过无论是从豆瓣评分还是各平台的舆论风向来看,《疫起》仿佛略胜一筹。
很多观众认为这部电影不喊口号、不避讳人性缺点,更加全面写实地展现了抗疫题材,在创作口吻和调性上有所创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观感与新的价值。
然而,从对影片的故事的梳理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这部《疫起》和《中国医生》更像是形相似而质不同的两部作品,而其在精神内核上或许与《我们与恶的距离》存在共性。
导演林君阳或许又用上了《与恶》中成熟的故事架构技巧和人物设计思路,不仅对角色和群体的行为抉择进行表现,更引导观众去提炼人物行为逻辑背后那些真正打动人的精神力量。
同样地,《疫起》并没有对不同施救者在疫情面前的不同做法进行直接地褒贬,每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全都或多或少的情有可原,导演并没有给观众留下太多评判和指摘的空间。
相反,两部作品都将更多笔墨花在了对人物转变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呈现上。
或许,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在这些事件中,最值得被褒扬的是那些能够感染角色,促使人物向上向善转变的根本动因。
这种动因不是医护人员这个群体所独有的,出租车司机身上有,记者身上有,《与恶》当中的王赦这种律师身上也有。
这正是那种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人性中的善良,是每个人心中“正道的光”。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疫起》和《中国医生》的精神内核或许完全不同。
《疫起》只是用了抗疫的外壳来呈现更加广义的“良善”这种带有主旋律特征的母题。
除此之外,林君阳导演引入了三组支线人物关系,分别是“癌症患者-家属”、“安泰河-李心妍”及“善良的出租车司机-在疫情中失去母亲的小女孩”。
这三组关系中被拯救者面对灾难和救助的态度以及对应结局并不相同,阐述出灾难面前被救助者的求救与自救相比救助者的他救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观点和态度。
但是,由于这部分的情节叙述较为分散,部分观众对本片叙事零散、部分角色形象扁平且工具人属性太过明显的认知也主要来自于这些“支线”。
因此具体这些情节的作用如何还是要交给各位观众朋友们自行评判啦。
总之,《疫起》在华语电影中也是一部较有特色的作品,它用了不同于一般主旋律电影,甚至是最反主旋律的方式深度地呈现了一个主旋律的精神内核。
它不仅在谈“抗疫”,更在谈“人性”。